給孩子完整的“有機教育”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其實說到了教育的本質。如今的年輕父母喜歡給孩子吃有機食品,因為它們是天然、自然生長、無污染、不反季節、符合四季生長規律的。教育孩子的過程,應該符合孩子成長規律,應是一個“有機教育”的過程,而不是拔苗助長、反季節、催熟的過程。
過度開發會剝奪孩子的自主能力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種菜、種糧食都有一個自然生長周期。想必大家都不喜歡吃用化肥催熟的蔬菜,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家長過多地期待、過早地開發、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反而不利于成長。
我參觀過現代化的養雞場,巨大的標準化車間,燈光一打開,合成的飼料一放,雞就去吃,吃飽,燈關掉,睡覺。過兩個小時,繼續開燈,讓它們繼續去吃,吃完再睡覺,幾個月就長成熟了。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關在屋里長大,不讓他見陽光,不讓他到自然環境中玩,在野地里撒歡,這樣的孩子就會逐漸喪失自主能力。
不要“催熟”孩子,不要讓孩子過早地失去快樂、自由的童年。我們的基礎教育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但為什么仍有不少中國媽媽要送孩子到國外上學?主要是因為在國內孩子上學不快樂。孩子的成長有自然的規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會傷害孩子的心智。任何催熟、拔苗助長的行為,后果都是不好的。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和社會流行的教育觀念出現了一些認識偏差,最典型的就是提前“催熟”孩子,讓他們過早學這學那,過早地開發孩子的智力,事實上卻是幫倒忙,甚至是摧殘孩子,使得大多數孩子過早失去了童真、幸福與自由。
培養孩子是一個陪伴與發現的過程。發現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孩子在某一領域的天賦、特性和興趣,因勢利導地加以開發。培養孩子需要有一個耐心等待、陪伴發現的過程,切忌盲目跟風,這是有機教育的核心理念。每個孩子的發展存在著先后、個別的差異,所以我主張“有機育兒”、個性發展,目的是恢復教育的本質,讓孩子緩慢地成長。
過早學碎片化知識沒有意義
人類成長是有階段性的,某些大腦功用只配備給某個具體階段,一旦順利度過了,大腦就會自動棄除這些功用,保存有用的鏈接。這是為了讓人能夠更集中精力、更加具體細致地運作大腦。有的孩子三歲就識兩千漢字,其實這是訓練出來的短時記憶,并不能真正對大腦思考能力有多大益處。
并不是說大腦不要開發,關鍵是怎么科學開發?如何使用?其實孩子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只要他喜歡。如果一個孩子喜歡畫畫,他坐在那里畫一天也不會累。同時由于心智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孩子一方面具有完成任務的典型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典型的犯錯特性,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比如寫錯字、不遵守課堂紀律、打破東西、調皮搗蛋。其實,每個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他的特定優勢和劣勢,父母要研究孩子發展的差異性、分化性、個性優勢,根據孩子的天性、本性、特質來因勢利導。
現代教育研究證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識只有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化的秩序,才能顯示出知識的力量。中國孩子被大量要求記憶的碎片化知識,只會成為大腦的沉重負擔,使人成為“書呆子”“記憶棒”。任何人要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都必須建構屬于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為此,應該提倡少學一些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合作分享教育。
尤其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由于信息爆炸,學校課程、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漸下降。全世界每天產生的信息、知識超出想象,且不斷更新。因此,學習已經變成終身的事情。事實上現在我們的孩子不是學得太晚,而是學得太早;不是學得太少,而是學得太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比起單純地灌輸知識,培養孩子獲取知識、整合知識的能力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培養必須有所選擇,而不是靠苦逼、硬塞、催熟或者“提前搶跑”。
父母應將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兒童成長分化的規律上面。兒童成長過程中大概有三個重要的銜接分化時期:一個是三歲左右,大腦急劇發育;一個是幼小銜接的階段;還有一個是考高中階段,這三個關鍵期要抓住。我們要把握好應試技巧和素質教育的關系。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是有彈性和節奏的,要讓孩子在自由和限制的交替過程中發展,這是一個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策略。中國家長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是一方面從來不給孩子自己獨立生活磨煉意志的機會,又處處讓孩子和別人競爭。
家庭教育重在培養七項核心素養
“有機教育”需要陽光和沃土。這陽光、沃土就是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首先要用法律法規、行政手段大規模縮減現在的教材容量,尤其要縮減各種輔導材料,不然孩子的成長沒法慢下來。其次要改革考試與評價方法。在統一高考制度尚未打破的情況下,肯定會有考試選拔,這個標準還得統一,這是保證教育公平的基礎。但是統一標準,并不意味著“一考定終身”,何況“唯分數論”的選拔制度將來終究會被突破。
有機教育要大力提倡“慢教育”。教育過程就好像看足球比賽,原本都坐在體育場里,好好地看球賽,大家都看得清楚。突然有一個觀眾(家長)著急地站起來,影響了別人,結果是所有人都站起來,到頭來,觀賽效果就受到了影響。提倡“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變主要考知識為主要考見識,不追求一節課里強制學生記住多少東西,而是啟發他們的思維,讓孩子們從學習做人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家庭教育應突出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未來孩子最應該具備的、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報告《走向終身學習——每位兒童應該學什么》,基于人本主義的思想提出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即從“工具性目標”(把學生培養成提高生產率的工具)轉變為“人本性目標”,使人的情感、智力、身體、心理諸方面的潛能和素質都能通過學習得以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要重視身體健康、社會情緒、文化藝術、文字溝通、學習方法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等七個維度的核心素養。上述素養是未來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有機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給孩子灌輸一堆知識,而在于能夠支持孩子、幫助孩子,讓孩子自然地發展,完整地成長,多元化地發展,準許孩子成為最好的而非完美的自己。
“有機教育”需要陽光和沃土。這陽光、沃土就是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首先要用法律法規、行政手段大規模縮減現在的教材容量,尤其要縮減各種輔導材料,不然孩子的成長沒法慢下來。其次要改革考試與評價方法。在統一高考制度尚未打破的情況下,肯定會有考試選拔,這個標準還得統一,這是保證教育公平的基礎。但是統一標準,并不意味著“一考定終身”,何況“唯分數論”的選拔制度將來終究會被突破。
有機教育要大力提倡“慢教育”。教育過程就好像看足球比賽,原本都坐在體育場里,好好地看球賽,大家都看得清楚。突然有一個觀眾(家長)著急地站起來,影響了別人,結果是所有人都站起來,到頭來,觀賽效果就受到了影響。提倡“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變主要考知識為主要考見識,不追求一節課里強制學生記住多少東西,而是啟發他們的思維,讓孩子們從學習做人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家庭教育應突出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未來孩子最應該具備的、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報告《走向終身學習——每位兒童應該學什么》,基于人本主義的思想提出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即從“工具性目標”(把學生培養成提高生產率的工具)轉變為“人本性目標”,使人的情感、智力、身體、心理諸方面的潛能和素質都能通過學習得以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要重視身體健康、社會情緒、文化藝術、文字溝通、學習方法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等七個維度的核心素養。上述素養是未來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有機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給孩子灌輸一堆知識,而在于能夠支持孩子、幫助孩子,讓孩子自然地發展,完整地成長,多元化地發展,準許孩子成為最好的而非完美的自己。
來源:互聯網